记录新时代    书写新时代     讴歌新时代
  1. 潍坊文化 > 非遗 > 非遗快讯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

传统美术——聂家庄泥塑

11.jpg

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起初是一个河北泊镇的聂福来,逃荒携全家来到聂家庄,因人生地疏,为了全家度日,聂福来便试着用当地的泥巴做外皮,中间装上火药,顶部留一小孔,安上芯子,制成一种可燃放的“锅子花”,外形像反扣的锅底,无任何颜色装饰,而且很粗糙,这就是聂家庄泥塑最早产生的雏形。而它的起源同时还应追朔到当地民俗民风的需求,当地民俗中有新娶媳妇如三年不育,便在第三年正月十五这天,由婆婆领着到娘娘庙里,把穿着古铜钱的红线拴于一个自己喜爱的泥娃娃的脖子上,然后虔诚的烧上三柱香,跪拜祷告,祈求娘娘送子。之后,便把拴上红线的泥娃娃罩块红布抱回家,藏在新媳妇房内的壁龛里,一日三时供饭,晚间上香。如新媳妇一旦怀孕,那泥娃娃封于壁龛,叫做“押命娃娃”,上方挂一幅扑灰年画《张仙射狗》,意思是押住它让孩子“长命百岁”。正是这种民俗的需求促使泥塑胖孩的制作,以满足群众需要。

22.jpg

《传承》 摄影:王金孝

到清康熙年间,由于受当地民俗的影响和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聂家庄的艺人们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禽、兽、鱼等供祈望美好生活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其中穷苦人家还用它代替蜡台,每逢年节供于桌上。在外皮装饰上,由有色代替无色。

33.jpg

聂希蔚泥塑作品《抱鱼孩》摄影:王金孝

到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有了较大发展,艺人们在制作泥玩艺时加上了苇哨,使动物有叫声,在“叫虎”、“摇猴”、“叫狮”等腰间用纸皮粘接,使之可以活动。聂家庄泥塑逐渐由“呆”玩艺发展到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进入了成熟期。

44.jpg

 

聂希蔚泥塑作品《吉祥如意》摄影:王金孝

聂家庄泥塑历史久远,艺人众多,过去几乎家家户户在闲暇时节捏这种泥玩艺,代代相传,所以曾有段民谣广为流传:“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

55.jpg

《下笔如有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聂希蔚  摄影:王金孝

聂家庄泥塑,是全国泥塑艺术中独具型、色、声、动四大特点的泥塑品种,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着色鲜艳醒目,表神写意,加之能动、会叫的独特技艺,被誉为高密“三绝”之一。

66.jpg

聂希蔚泥塑作品《叫虎》摄影:王金孝

聂家庄泥塑艺术造型上,形象多样,造型优美,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力求似与不似,手法简约概括;色彩运用上,借鉴年画的色彩运用,相互沟通,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的艺术效果。突出大红大绿,用黑色提神,紫色点缀。用色少而精,色彩艳丽,对比鲜明。有的精品还要上明油和描金,泥老虎还在耳朵、嘴角上粘上熟好的雪白的兔毛,煞是好看;能叫能响,有拉动或摇动,泥塑品能发声,有哨有“鼓”,如在叫虎、叫狮、叫狗等动物的腰部粘一圈软羊皮,体腔内装苇哨,拉合它身躯的前后部分,就会发出叫声,又如叫鸡,用嘴一吹即可发声,这是聂家庄泥塑区别于其它泥塑的最大特征;设计上巧妙有趣,如身有纸“鼓”,手摇能“吧嗒”、“吧嗒”响的“吧嗒孩”;腰部有软皮,腹内有苇哨、弹簧,摇动能响的“母子猴”(又称“摇猴”)。
     项目名称:聂家庄泥塑(国家级)

项目门类:传统美术项目申报地区:潍坊高密市

项目保护单位: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聂希蔚(国家级) 聂臣希(省级) 张清先、张清民、聂佩斗(市级)

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fwhw.cn/feiyi/kuaixun/2020/0509/259.html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669571

QQ咨询:3513735158

工作日: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