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时代    书写新时代     讴歌新时代
  1. 潍坊文化 > 非遗 > 非遗快讯 >

听马天宇讲述山东非遗,看央视关注潍坊非遗

岁月涤荡浮华,历史积淀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5000年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是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技艺传承。每一个非遗都是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积累的故事!

△潍坊核雕 图源丨市非遗保护中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APP正式公布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声音纪录片《非遗第N年》,节目共邀请十位“非遗讲述者”,他们用声音传递家乡非遗魅力,致敬非遗匠心。

马天宇

山东非遗的讲述者便是马天宇,在各大节目、直播中他曾不止一次的谈起自己的老家,"大家好,我叫马天宇,我来自山东德州"、"好客山东欢迎您"、"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德州"等金句广告语频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为一名山东人的骄傲!

△潍坊核雕  摄影丨张景国

潍坊两项非遗项目《传统美术·潍坊核雕》、《传统技艺·卤水制盐技艺》将于10月20日、10月23日上线!马天宇将为大家讲述潍坊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核雕的起源历史

名扬中外,轰动一时


潍坊的桃核雕刻始于清代中叶。有一绰号叫张大眼的核雕艺人,从京都流浪到山东诸城以卖艺为生,1880年潍县人都渭南到诸城贩卖皮货,结识了张大眼。张的核雕技艺虽好,但以此维持生计却极为艰辛,在张贫困潦倒的时候,都渭南慷慨解囊,使其解脱困境,张十分感激,遂把核雕技艺授予都渭南。


都渭南回到家后,一心扑在核雕上,废寝忘食。他对这种技艺的兴趣时刻熏陶着他的儿子都兰桂。都兰桂从小随父学艺,进步很快,不到20岁其技艺已超过他的父亲。都兰桂的作品很具备民间艺术的特点,布局简练、朴实大方、不拘小节、概括性强。

王绪德《鹿鹤同春》


1915年,与都兰桂同时期的核雕艺人丁怀曾携核雕作品《马拉轿车》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了最优等奖牌,名扬中外,轰动一时,桃核雕刻在潍坊深深地扎下了根。

90年代潍坊核雕逐渐式微,传承链条几近断裂。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潍坊核雕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为潍坊核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斌《丝路驼影》


北派核雕的重要代表

玲珑剔透,高雅别致


潍坊核雕是历史传承久远的一门独特的民间工艺,在全国的核雕艺术中独树一帜,自成一脉。

潍坊核雕属于微雕范畴,艺人们以桃核作材料,巧妙地利用上面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麻纹,经过精心设计,因材施艺,或雕琢成鸟、兽、舟船,或雕饰为人物、故事,它以其古朴典雅、隽秀精巧、工艺精细、高难度的雕刻工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成为北派核雕的重要代表。

谈万海《大爱无疆》正面

潍坊核雕的艺术魅力

独一无二,难以复制


潍坊核雕观赏性强,用桃核的自然形纹,雕成鸟、兽、虫、花、鱼、人物等直观形象,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亦可用来装饰,经民间艺人雕刻而成的扇坠、念珠、耳环、手串、纽扣等,既蕴含着大吉大利的福意,又有点缀装饰的效果;同时,鬼斧神工的核雕精品成为核雕爱好者的珍藏品。

潍坊核雕的艺术魅力在于受其材质的影响,每一粒桃核如同人的指印一般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与独特性,核雕艺人需要细细审视桃核的每一条自然纹理,依据桃核的形纹决定雕刻的题材内容,因而每一件核雕作品都是孤品,难以复制。

都传恭《九美闹龙舟》

“寿光制盐”的起源传说

“煮海为盐”,美味新征程


“世界制盐莫先于中国,中国制盐莫先于山东”。寿光是山东制盐历史最悠久的地方,它除了是“中国蔬菜之乡”,还是“中国海盐之都”。关于寿光制盐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可以和大家分享。

话说远古时代,有一个叫夙沙的原始部落生活在寿光沿海一带,主要以渔猎为生,他们的首领夙[sù]沙氏聪明能干,特别擅长捕获禽兽。一天,夙沙氏在海边舀了半罐海水煮鱼,突然不知从哪窜出一只野猪,从他身边飞奔而过。这到嘴的美味可不能就这么放走,于是夙沙氏连忙操起家伙猛追,等他扛着野猪凯旋归来时,煮鱼的水早已烧干,罐底却出现了一层白白的细末。

出于好奇,他用手指沾了点尝尝,竟然发现这不知名的东西味道还不错,又咸又鲜。夙沙氏突发奇想,将野猪烤熟后,沾着这细末吃了起来。两者结合的味道惊艳了他的味蕾,开启了美味新征程。那白白的细末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海盐,“煮海为盐”开辟了中国制盐先河。夙沙氏也被后人尊称为“盐宗”。

8.jpg


4000余年历史

制盐技艺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别不同


“寿光制盐”历史悠久,据“双王城水库盐业遗址群”考证,寿光双王城遗址,是全国最大的商周古盐场。历经商周时期的煮盐、汉代的煎盐、元明时期的熬盐、清初至今的晒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用陶罐收卤水纳入其中薪火煮熬,水分蒸发后,剩余白沫为盐,称为“煮海为盐”

汉代

至汉代,改为煎盐,煎盐要先淋卤、制卤,后用盘煎,盘分铜、铁两种,直径丈余,深尺许,置盘于灶上,每昼夜为一伏火,可煎盐6盘,每盘得盐百斤。

明代

明代改为锅熬盐。

清康熙年间(1662—1722)

开始由熬制改为晒制,凡晒盐者,先是人工挖掘一口大卤井,上大下小,口宽约百余米,深计10余米,卤水即自然生成,再选平地,建用红泥做底的盐池,然后再将卤井之水人工用条编水斗分两级打上水盘引入盐池晾晒、蒸发,结晶成盐,那时,因工艺较之简单,难能用之科学,使盐的成分不纯,质量不佳,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一直延续到建国初期。

50年代初

制盐工艺大有改进,先是在大卤井边改制了畜拉水车、八帆风车、四帆风车、铁制风车、木制风车,用来提取卤水,又改制了卤池,卤水先引入卤池,待蒸发到20℃左右,放入结晶池晾晒至25℃即结晶为盐,这阶段已用上卤度计量表,对盐的成分和质量起了重要保证。

现阶段

现阶段制盐技艺尤为先进,先是废弃人工大卤井,改制成砖管井、水泥管井,用柴油机、电机提水,盐池分制为蒸发池(卤库)、调节池、结晶池,卤水提取后先送蒸发池,再进调节池,后入结晶池,近几年结晶池又改为塑膜苫盖,流程规范,管理科学,大大提高了盐的生产和质量。


9.jpg

中国古代沿海制盐技艺的活化石

一代人生活的符号


卤水制盐历经几千年,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沿海制盐技艺的活化石。这小小的一颗海盐,不仅是海水的结晶,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代人生活的符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卤水制盐技艺正在被现代工艺取代,也正在被人们淡忘。但是值得高兴的是,2014年,卤水制盐技艺已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项宝贵遗产,卤水制盐技艺需要被记住、需要被传承,我们也应该向那些还在传承这项技艺的老盐工们致敬。

11.png


有时间一定要来潍坊逛一逛

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非遗项目

在等待着大家去发现!

10月20日、10月23日

锁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APP!

来源: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原标题:潍坊再引央视关注,这次是因为...

特别鸣谢: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部分图片、文字资料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明:我们尊重原创,也乐于分享。部分图片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限于分享展示潍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处理。


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fwhw.cn/feiyi/kuaixun/2020/1020/321.html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669571

QQ咨询:3513735158

工作日: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