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时代    书写新时代     讴歌新时代
  1. 潍坊文化 > 戏曲 > 台前幕后 >

聪明板桥·糊涂官 ——吕剧 《板桥县令》 导演创作随感

聪明板桥·糊涂官  

吕剧 《板桥县令》 创作随感

芦     珊

由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出品的吕剧 《板桥县令》, 正式入选国家艺术基金 2017 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回想从初读剧本 《糊涂县令》 (原名), 到参与几易其稿的创作历程, 感触良多。 第一次阅读剧本, 感觉整体流畅, 富有趣味, 全剧力图以喜剧的手法塑造一代文豪、 大家、奇客、  怪才——郑板桥任命七品县令的  “官场现形记”,  幽默中彰显人性光辉,  诙谐里弘扬人间正义。静心细品, 又觉不够满足, 全剧好像还缺少点什么? 郑板桥这样一位特殊人物该如何定位?  《糊涂县令》 真正的喜剧性到底在哪? 历史题材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又在何方? …… 郑板桥不是简单的“七品芝麻官”,  而是历经康熙秀才、  雍正举人、  乾隆进士, 真真是学富五车、 才华横溢的旷世之子; 如此饱学之士却仕途坎坷, 逾五十才始得县令一职; 虽入官场却格格不入、 再难升迁; 六十一岁辞官归隐, 游走江湖。 由于其恃才傲骨, 从不涉官场潜流; 又因人微言轻, 难以撼动官场规则, 故而寄情诗画, 借酒释怀, 佯醉戏耍, 挑战权贵; 一个绝顶聪明睿智之人却只得  “装疯卖傻”,  这既是他无奈的聪明之举, 也是他生存环境官场混恶所致…… 思前想后, 查阅史料, 研究板桥, 梳理思路……越来越明晰地发现: 《板》  剧应该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讽刺寓意的黑色讽刺喜剧, 要让观众在笑声中深刻体味出郑板桥生存的无奈、 品格的高贵、 为官的责任与 “糊涂” 的智慧。

诚然, 此次创作需要从文本到二度进行全面地提升与改造, 建议将 《糊涂县令》 更名为 《板桥县令》, 开明宗义地表明这个戏的题材内容, 全面打造  “板桥品牌”,  全剧紧紧围绕  “聪明板桥糊涂官”这一核心内容和理念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使这个戏能够真正成为一部笑中含泪, 喜中隐悲, 小中显大, 平中见奇, 寓庄于谐且具有深厚的文学品格与哲理内涵的优秀艺术作品。

板桥县令剧照

一、 关于郑板桥的研究与剖析

本剧既然要塑造 “郑板桥”  这样一个核心人物, 我们首先需要对其生平、 历程、 性格、  命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了解, 让我们一起走近郑板桥先生。

郑燮 【xiè】 ( 1693 年 11 月 22 日-1765 年 1月 22 日), 字克柔, 号板桥、 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大垛人。 清朝官员、 学者、 书法家, “扬州八怪” 之一 (金农、 汪士慎、 黄慎、 李鲜、 郑燮、  李方膺、 高翔、 罗聘)。 其诗、 书、 画均旷世独立, 世称  “三绝”,  擅画兰、  竹、  石、  松、  菊等植物,  其中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郑板桥身为康熙秀才 (二十岁)、 雍正举人 (四十岁)、 乾隆进士 ( 四十四岁), 虽才华盖世, 跨越三朝, 然五十岁才做了个七品县令芝麻官。

(一) 郑板桥的经历: 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五十岁之前: 基本只做两件事情, 一是作画、 赋诗与卖画; 二是苦读诗书, 考取功名, 先后考取秀才、 举人与进士。

2. 官宦生涯: 五十岁至六十二岁, 郑板桥终于走马上任七品县令, 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 这也将是我们全剧中所要表现的仕途阶段。

1. 闲淡暮年: 郑板桥辞官归隐, 廉洁奉公十余载,  只落得个  “一肩明月,  两袖清风”,  惟携黄狗一条, 兰花一盆, 诗书一袋。 而后继续以卖画为生, 终于 1765 年 1 月 22 日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 一身绝世才华, 然却贫困潦倒。

(二) 郑板桥的品性:

1. “怪”: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他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 以其品性怪、 行为怪、 画风怪、 诗文怪而著称, 然他的 “怪” 中总含着几分真诚, 几分幽默, 几分辛辣。

“怪” 例之一: 郑板桥辞官再回扬州卖字画,求之者甚多, 但他最厌恶那些附风雅的暴发户, 纵出高价, 他也不加理会, 不高兴时, 还要骂人; 但只要他高兴时无论钱多钱少便会马上动笔。 他这种怪脾气, 自难为世俗所理解。 但郑板桥自己却坦率认知, 自嘲道: “索我画, 偏不画, 不索我画, 偏要画, 极是不可解处。 然解人于此,  但笑而听之。” “怪” 例之二: 对文人墨客来说, 写字画画,斤斤计较于酬金,   自是俗不可耐。   但板桥却毫不隐讳, 且明码标价: “大幅六两,  中幅四两,  书条对联一两, 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 总不如白银为妙。 盖公之所陕, 未必弟之所好也。 若送现银, 则中心喜税, 书画皆佳。 礼物既属纠缠, 赊欠尤恐赖赈。 年老神疲, 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 但出诸板桥, 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 正因他是出于坦诚与率直。

2. “真”:    “传家有道存忠厚,  处世无奇但率真”,  正是郑板桥的最佳写照。  文如其人,  画显其性, 举郑板桥诗集里三首题画的诗, 不难看出板桥三绝——诗、  书、  画的  “妙”  与  “真”。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诗云: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予告归里,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鱼竿; 《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 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 依旧淮南一片青。

从这三首诗中, 悠悠然的感受到题诗如画的美外, 更可闻到他关心民情, 对黎民疾苦有着强烈的悲悯情怀以及因案辞官的高操志节; 疏放狂宕中, 更见其真性情, 故人有云, 板桥三绝充满了三真: 真气、 真意、 真趣, 的确形容得非常贴切。

3. “傲”:  这里的  “傲”  不是骄傲的傲,  而是傲骨的傲。 郑板桥一生擅画兰、 竹、 石、 松、 菊等植物, 其中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自称 “四时不谢之兰, 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 千秋不变之人”,    由此可见,  有兰有竹有石,  便有节有香有骨。 在他眼中, 兰竹石, 能代表人坚贞不屈, 正直无私, 坚韧不拔, 心地光明, 足以看出其洁身自好、 气高骨傲的追求与品性。

板桥县令剧照

二、 关于 《板桥县令》 的主题思考与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创排这部戏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打造“板桥品牌” 的价值在哪里?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不难发现, 郑板桥这样一个独树一帜、  特立独行的文人奇客, 并不是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  只埋头于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 而是生活得非常入世,  并且对下层百姓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诗文书画中, 总是不时地透露着 “关心现实, 注意现实” 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 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智士, 这样一位通今博古、  聪明绝顶的一代文豪, 却写下了 “难得糊涂” 的警世哀叹。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与品味的矛盾和悖论, 其间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空间,  也深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板》  剧的题旨就在于此。

关于 “难得糊涂”  的注解与传说各种版本颇多, 各有其意。 人间糊涂有多种: 一种是真糊涂, 稀里糊涂, 懵懵懂懂, 那是智商问题; 二是假糊涂, 装糊涂, 明哲保身, 圆滑敷衍, 从不担当; 第三则是 “聪明的糊涂”  或可贵的糊涂,  那是表面糊涂内心明澈, 借 “糊涂” 抒怀、 明志、  抗争、  惩恶。 它不是消极的自保, 而是积极的抗争; 它不是自私的回避, 而是睿智的挑战。 也就是借 “糊涂” 之形做正义之事, 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 官官相护的险恶官场中, 这应该是一种极为苦难、 睿智而可贵的  “糊涂”!  而郑板桥先生就是这种  “聪明的糊涂” 的典型代表, 就如同他手绘的兰竹, 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与坦荡率真的君子情怀, 为了伸张正义, 惩治腐败, 强迫自己装糊涂、 耍糊涂, 实现其由聪明转糊涂的艰难蜕变, 完成其希望完成的人生夙愿。 其实, 这种强行的转变是非常艰难而困苦的。 难就难在他明明清醒自知, 却要装作浑然不晓; 难在他虽然嫉恶如仇, 爱憎分明, 却要装作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难在他  “一枝一叶总关情”,却要装作对老百姓的疾苦无动于衷、  装疯卖傻…… “聪明的糊涂” 是一种违心的无奈, 是需要承受巨大羞耻的忍辱负重, 其间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是深重的。

由此可见, “难得糊涂” 是郑板桥面对清朝腐败、 官场险恶的局势, 在无可奈何之下所做出的一种 “大智若愚” 的处世之道、 为官之计, 是一种真正大智慧。 唯有在假装糊涂的巧妙遮掩之中, 才能在尔虞我诈的夹缝之中实现自己真正想要做到的明善之举。 其间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讽喻与悲凉, 也充分彰显了这个戏所具有的文化品位与哲理思考。

三、 《板桥县令》 的艺术风格与舞台样式

根据以上分析, 《板》 剧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大情怀, 惩恶扬善、 执政为民的严肃题材, 而因郑板桥独特的人物个性以及该剧特定的黑色讽喻特点, 我们将不采用直面讴歌的正剧形式,  而是希望创造一台幽默、 诙谐、 风趣、 灵动、 略显荒诞、  发人思考的黑色喜剧, 形象生动地演绎  “聪明板桥糊涂官” 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让观众在笑声中充分感受到板桥人性的美善、 机趣与可贵。

因此, 该剧的艺术风格确定为: 吕剧 《板桥县令》 是一部寓庄于谐, 寓理传奇, 彰显人性光芒与正义, 揭示官场凶险与腐败, 充满睿智、 机趣、 哲思而荒诞的黑色讽刺喜剧。

板桥县令剧照

四、 《板桥县令》 的表演风格与人物形象

吕剧 《板桥县令》 其独特的喜剧风格, 将决定整部戏的表演风格也应该在真实、 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提炼、 变形与夸张, 力求创造出更为鲜明、 更为典型、 更为生动的人物形象。 整个表演形式灵动、 辗转、 夸张、 诙谐, 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假定性、 虚拟性、 表现性的艺术特点, 景随人变、 变中诉理、 变中寻机。

剧中 “衙役” 角色, 是否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多义性、 符号化的假定性群体形象? 可用几个丑行扮演的衙役贯穿全剧, 造型滑稽可笑, 表演风趣幽默。 他们既是全剧喜剧风格的载体,  也是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讲述者和评判人。 类似曲艺中的说书人那样自由地跳进跳出, 创造性地扮演剧中各种各样的角色形象, 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

“黄四爷” 这个角色, 作为反衬郑板桥的重要人物, 极尽飞扬跋扈、 不可一世, 凭借行贿权贵而贪婪敛财、 巧取豪夺, 一旦露出马脚就弄虚作假、陷害忠良, 真的是无恶不作, 无法无天。 这种靠收买官吏而为非作歹的恶商、 豪绅, 在今天比比皆是, 屡见不鲜。  公安部发布的红色通缉令,  以及“天网” 行动等无一不是针对这些社会的蛀虫和贪鼠。 我们应紧紧抓住他们这种翻云覆雨的 “变脸” 特点, 强化他见官的奴相, 见钱的贪相, 见民的凶相, 见法的恶相……总之, 我们需要以更夸张、 更强烈、 更诙谐的手法将他一幅幅丑陋嘴脸鲜明地刻画出来, 让观众在讥笑中感知现实的残酷与可恶。

“马知府” 这个人物同样具有典型性,  长期游走在官场的各种利益博弈之中, 聪明绝顶, 也绝顶聪明。 永远一幅亲和、 谦卑的温厚形象, 能上能下、 能左能右, 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 他头脑活络, 处事圆滑, 精于权衡, 唯上是举; 他擅察言观色, 八面玲珑, 能在现实矛盾的争斗与妥协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实惠利益; 他奉命出使潍县泼水灭火, 掩盖罪行, 既想劝说恩师郑板桥识时务、 抬抬手、  闭闭眼、  不要做无谓的抗争与  “牺牲”,  以此 “回报” 师恩; 又想终止查案, 隐瞒真相, 保护巡抚, 仕途得升。 他也许没有直接贪腐、 敛财, 但他身为朝廷命官却黑白不分、 助纣为虐, 以至冤案难雪、 正义难伸, 这种官官相护的丑陋与伪善, 同样需要一针见血地抨击与嘲讽。

而剧中核心人物  “郑板桥”,  在一个个夸张、变形、 荒诞的百丑图中显得格格不入, 特立独行。他清瘦、 隽永, 如他画中的翠竹、 兰花、 顽石一般, 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君子文人那股坚不可摧的正义与孤傲。 而由于他身陷官场的腐败与压力, 他又必须 “表现” 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拙扑、 憨傻、不羁与放浪, 以其特有的幽默、 诙谐、 机趣、 大胆的性格周旋于官场的险恶之中。 因此, 演员需要充分利用 “诗、 书、 画、 酒” 四种艺术手段表现纵横官场、 戏耍权威、 装疯卖傻、 险中夺胜; 演员需要深刻地体味并创造人物的 “两面性”  与  “复杂性”。比如官场下的郑板桥, 一袭长衫两袖清风, 翩翩素袍宛如游仙, 洒脱飘逸, 清雅脱俗; 而一旦穿上官服成为县令之时, 立马显得举止滑稽、 诡异, 真可谓 “人衣两张皮”。

演出剧照 (11).JPG

党的 “十八大” 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重要讲话中都以郑板桥先生为例, 强调今天如何为官从政。 时代需要郑板桥这样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明知丢官不退缩, 义无反顾惩贪腐的优秀官员; 需要为官者顽强坚守从政的政治道德底线, 需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勇于担当的浩然骨气! 因此, 今天我们以吕剧形式创排 《板》 剧, 表现他在山东潍县执政为民的真实生活,  并着力打造  “板桥品牌”,让后人真正了解这一重要历史文化名人的独特风骨 与大爱情怀, 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吕剧  《板桥县令》 将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印记、 紧扣时代主题, 以史为镜, 关照当下, 极富思想意义和观赏价值的黑色讽刺喜剧; 《板桥县令》  将是一部正义与邪恶、 滑稽与崇高、 聪明与糊涂、 历史与现今相互碰撞、 相互交融、 相互对照、 相互映射的全新吕剧。

(作者单位: 中原文化艺术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知网

《人文天下》 2017年8月刊

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fwhw.cn/xiqu/tqmh/2020/1207/359.html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669571

QQ咨询:3513735158

工作日: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