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时代    书写新时代     讴歌新时代
  1. 潍坊文化 > 演艺 > 台前幕后 >

温暖、浪漫、动情的艺术“攀登”——观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

编者按: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该剧围绕大山里的彝族少年阿鲁和来自上海的高中生赵绾儿的故事,聚焦留守儿童与城市孩子的心灵碰撞,展现了山区少年与都市少年从陌生隔阂到理解亲近、最终互助互爱的成长历程。该剧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于5月19日在上海马兰花剧场上演,观众反响热烈。

 

 


 

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留守儿童的生存境况、身心成长等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以留守儿童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屡见不鲜,在儿童剧中涌现出了《留守小孩》《大山里的红灯笼》等优秀作品。虽然创作的视角迥异,但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以爱的表达,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继《蓝蝴蝶》之后,剧作家欧阳逸冰带着他的思考和关切深入贵州大山深处,他把走访中接触到的一个个真实的留守家庭、采集到的一个个沾着田间乡野气息的故事,记录、吸收、融入作品中,怀揣着对大山中留守儿童无私的爱与沉甸甸的责任,创作完成了儿童剧《那山有片粉色的云》。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期间上演的唯一一部现实题材儿童剧剧目,这部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蔡金萍担任总导演的作品,用大山深处那片“粉色的云”和那些“纯真可爱的灵魂”,深深打动了城市里的小观众,也以真诚、浪漫、温暖的艺术表达完成了同类题材创作上的三个“攀登”。

第一个“攀登”来自创作者叙事视角的平移,即摆脱了过去单一的以留守儿童或城市少年的视角讲述故事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展现了儿童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剧中,以阿鲁为代表的贵州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与来自上海的赵绾儿从相遇到相知、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是通过互相的观察、试探乃至一系列考验完成的。对于彼此而言,对方都是彼此内心世界的闯入者,城市孩子没有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留守儿童也没有自卑自闭,该剧为乡村与城市孩子之间搭建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孩子之间的交流,需要创作者蹲下来,真正用孩子的眼光发现世界、感知世界。伴随剧情的发展,城市里的儿童观众不仅牵挂着剧中人的命运,而且在平等对话的环境氛围下,开始对他们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多认识,那就是这个世界不但有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更有遥远而神秘的贵州大山深处,那里尽管贫瘠和封闭,但是生活着一群跟他们一样纯真、质朴的同龄人,只是大山里的留守儿童更加渴望父母的陪伴与爱。该剧没有将留守儿童的问题复杂化,也没有回避留守儿童缺少陪伴与爱等现实问题,而是通过对陪伴关系的强化,将不同生活空间下孩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城市里的儿童观众对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多了一些认知,更加尊重、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二个“攀登”体现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上,即向着孩子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开拓。

与之前的同类题材作品相较,《那山有片粉色的云》少了一些悲情、多了一些温暖,少了一些单调、多了一些色彩,而这些新增的内容,都体现了创作者向着孩子心灵世界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攀登的努力。剧作用温暖、乐观、幽默的笔触呈现了留守儿童在苦涩与贫瘠、孤独与封闭、失落与迷茫中的坚韧、善良、勇敢。他们的生存环境是那样艰苦,但是他们的心灵并没有完全闭塞,也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旧保持着一颗向真向善的、丰富细腻的心: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保护,但是当父母真正回来的时候,他们又有情感上的抵触和内心的纠结,因为见到了父母,就意味着新的别离即将到来,这是对父母离家在外、常年不回的无声的抱怨;他们心甘情愿为阿鲁哥哥保守秘密,愿意听从阿鲁哥哥的召唤,这是因为阿鲁能够给他们带来兄长般的保护和关怀;他们还有对外面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比如招弟对赵绾儿的橡皮划艇感兴趣,也想坐在上面体验一下;阿鲁对赵绾儿提到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产生了兴趣,因为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星星”等;当然,他们内心还有孩子的单纯,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轻信他人等。该剧把这些属于孩子的丰富特点赋予人物,从他们内心世界的细微处、敏感处,体味爱的价值和被爱的感动,进而带动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心灵世界的建设。

第三个“攀登”体现在留守儿童形象的塑造上,即从民族的、文化的多维视角提炼艺术形象。

剧中的阿鲁是现实中庞大留守儿童的综合体,同时,又是具有鲜明个性和文学性的形象。阿鲁有着苦难的身世,爸爸早逝、妈妈离家、姐姐走丢、爷爷去世,但亲情的缺失和生活的艰难并没有让这个形象坍塌下去,他没有向生活低头,而是成了有责任、有担当、有正义感的“孩子王”,并且有了为家族扛起生活重担的决心。为什么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是彝族和家族的血脉传统滋养了他。阿鲁从小由爷爷带大,爷爷告诉他许多彝族的谚语、民谣,如“富人有壮牛、穷人有壮志”“蝌蚪再穷,也不会一辈子泡在水里头”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阿鲁幼小的心灵,无形中构筑起阿鲁健康的人格和理想。此外,彝族传说中射日射月的小英雄输友搭透、爷爷留给他的刻有天象记录的犀牛角等等,这些带有民族精神传承意味的人和物,也在通过榜样和传统的力量浇筑着阿鲁的性格。可以说,阿鲁是一个从现实走向文学性的人物形象,而提升人物文学性的动力恰恰源自创作者向着民族、文化深层角度去塑造人物的尝试。剧中,阿鲁心中的输友搭透,也是日思夜想的索玛姐姐的化身,文化的传承、性格的养成与亲情的召唤在这个人物身上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也正是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注入,把人们对阿鲁的关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延伸至更为深层的历史、文化反思层面。

“粉色的云”是欧阳逸冰为当代儿童观众创造的一个诗意的文学意象,也是二度创作舞台上,导演、舞美等创作者精心营造、努力追求的诗意的舞台意境。整个舞台空间简约而明朗,没有刻意展现大山深处的贫困,也没有突出环境的险恶,留给了儿童观众以温暖和想象的空间。在暖暖的色调和灯光下,一株开满粉色小花的树、简单线条和平面构成的山峦与溶洞,减法式的精致、清澈中,既透露着童趣的光彩与浪漫的蕴藉,也映衬着剧中留守儿童那“纯真可爱的灵魂”,体现着剧作真实、动人的情感归宿。

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fwhw.cn/yanyi/tqmh/2020/0506/237.html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669571

QQ咨询:3513735158

工作日:周一至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