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时代    书写新时代     讴歌新时代
  1. 潍坊文化 > 非遗 > 非遗传承 >

有效提升疫情防控条件下我国非遗互联网传播效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文化管理部门发挥自身优势,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以抗疫为题材开展文艺创作,推出了一系列反映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普及疫情知识的非遗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非遗的社会服务功能,对促进防疫宣传和普及非遗文化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切实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提振人心,弘扬中华民族患难与共、互帮互助和敢为奉献的民族精神。

    现状:文化抗疫 非遗助力

    在全民参与群防群控的关键时刻,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积极响应号召,围绕“抗击疫情 众志成城”等主题开展创作。在组织上,主要由我国文化行政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牵头,通过各地基层组织积极响应和广泛动员的方式,鼓励传承人发挥专业优势为疫情防控贡献文化力量。在表现形式上,因为在防疫形势严峻的当前,群体类非遗不宜展示,现有作品主要覆盖部分非遗类型,包括民歌、戏曲、剪纸、书法、泥塑等多种形式。在传播渠道上,以各地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为主,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互联网展示渠道。部分作品联合电视台和其他网络视听平台,为公众推出了丰富多样的节目,既普及科学防疫,又凸显文化特色。

    反思:传播面狭窄 题材同质化

    非遗起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传承人与社会各界一同为防疫贡献智慧,体现了非遗也在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发展。但是冷静思考,相关作品传播效果并不如意。

    首先传播渠道狭窄,受众面不足。各地非遗公众号和网站面向的用户群体有限,很多作品仅在订阅者内传播,导致传播范围受限。

    其次是精品打造不够,题材过于集中。一方面,非遗精品创作需要较长的打磨时间,短期内塑造大众广泛认可的非遗精品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非遗题材虽然反映了主流的抗疫精神,但是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美术作品、戏曲曲艺等类型为主。同时题材形式普遍适用于成年人审美,对青少年等群体吸引力有限,且题材主要集中于白衣天使、抗疫英雄、武汉等热门题材。在此背景下,部分以传统年画等形式普及防疫知识、反映疫情下民众生活、复工复产的题材反而让人耳目一新。

1111.jpg

    启示:媒体融合 协作创新

    首先,应加强媒体融合,拓宽传播渠道。非遗保护单位可以与相关主流媒体跨界合作,发挥融媒体的优势。一方面积极拓宽自身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在新闻资讯、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开设非遗官方账号,针对不同传播平台的特色采取多样化的传播策略,实现非遗新媒体平台的生态化建设,满足更广泛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积极与电视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协作,对优秀作品进行推广,同时借助这些传统媒体的品牌和流量优势,在其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其次,丰富题材类型,创新展示形态。一方面,鼓励年轻群体加入创作团队,对内容进行延伸创作,实现其表现方式和内容的创新。例如,可以将传统美术类非遗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在突出城市抗疫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将传统体育类非遗与居家健身相结合,进一步推广民族体育。另一方面,非遗创作也可以在传统的图片、视音频展示基础上,将防疫知识融入非遗游戏、非遗知识小程序等互动形式,从多种形态展现非遗特色,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吸纳各年龄段受众,使更多人领略科技与非遗结合的魅力。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山东非遗在线

作者:孙传明

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wfwhw.cn/feiyi/chuancheng/2020/0509/285.html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36-8669571

QQ咨询:3513735158

工作日:周一至周日